我国各族民歌中多有斗歌,电影《刘三姐》中的人物斗歌尤为精彩。在我们潮汕民间歌谣里也有斗歌。
少时曾跟着大人们去新婚人家看新人(娘),一进门厝边的一位阿兄就拉起歌唱道:
鸟仔豆,带上棚;
照(这)畔生,
向(那)畔生,
新人未看先看阿姐。
阿姐就是伴新娘来的青娘,听到有人起歌,她不加思索笑吟吟地答唱:
灯光光,烛红红,
众位到来看新人。
阿姐过乡伴娘到,
请勿见笑多包涵。
面对青娘的谦恭,大人们还是不依不饶,以她的相貌穿着为题材,不断唱歌戏谑:
会做青娘?做诗,
会做猪母?撬篱。
带个布袋来装米,
带个肚兜来装钱。
青娘听到歌时,面不红耳不赤,款款地反击唱道:
饲着猪母好到奇,
一肚都是好男儿。
一胎生你这一只,
饲大市上好卖钱。
巧妙接过话题,以母子关系压住对方气势。似这样的闹新房斗歌,诙谐机智,妙趣横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被抽调到汕头综合文艺宣传队准备上省参加会演。其时有一个渔歌表演唱《战南海》。我向从海丰抽调来的队员请教渔歌,她唱道:
恁知乜鱼着火烧?
恁知乜鱼上战场?
恁知乜鱼好打索?
恁知乜鱼好围腰?
项鱼生来着火烧,
枪(鲳)鱼?起上战场。
麻(鳗)鱼生来好打索,
带鱼生来好围腰。
恁知乜个直溜溜?
恁知乜个海底泅?
恁知乜个随风走?
恁知乜个独条须?
我知支桅直溜溜,
我知支舵海底泅。
我知大帆随风走,
我知锚索独条须。
歌中巧用同音字,发挥丰富想象力,形象生动。在斗歌中既展示丰富的渔业知识,也表现歌手机智才华。
在潮汕有形容彼此争吵不休为“斗畲歌”,畲歌也称輋歌。历史上潮汕凤凰山有畲族同胞居住,潮阳也有畲族分布。明隆庆《潮阳县志》载:“邑之西北山中有曰輋户者,男女皆椎髻箕倨,跣足而行,依山而处,出常挟弩矢以射猎为生”。时至今日,雷岭的龟山湾、济美等村尚有姓雷、蓝为畲族后裔,今龟山湾尚有雷、蓝两姓祖祠。畲族民间歌谣有的是原汤原味传承,有的则是经文人修改润色而流传。我们试看斗畲歌拉开序幕时所唱的:
畲歌畲咳咳,
我有畲歌一米筛。
一千八百哩来斗,
一百八十勿磨来。
畲歌畲嘻嘻,
我有畲歌一畚箕,
早晨斗到日头落,
是输是赢勿托辞。
歌中虽用夸张修辞手法,但从中也可看出斗畲歌之绵长,难怪人们将争吵不休者讽喻为“斗畲歌”。
潮俗斗歌运用兴比手法,显示斗歌者之智慧机敏,其谐趣令闻者忍俊不禁,应是我们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项。
陈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