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谒殷墟遗址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周文广 时间:2010-08-18 Tag: 点击: 2


周文广
    阳春三月,春寒料峭,我随潮阳十来位退休老同志组团到河南省旅游观光,这次选择的旅游景点大多是较有文化内涵的,特别是举世闻名的殷墟遗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虚此行。我们将接触到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时代,这是一个凝重的时代,它曾经辉煌过,又曾经沉寂过,它被历史尘封淹没得太多了,在《尚书》里只有片语只言,在司马迁鸿篇巨著《史记》中,只留下了二千余字的梗概描述。史海茫茫,历史钩沉,自清末光绪年间,学者王懿荣发现殷代甲骨文至今,人们把商殷这段可歌可泣,又充满着血腥,闪耀着人类文明结晶的历史面纱,逐渐地揭开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段中华祖先的光辉历史。这是汉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殷墟遗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委员会考证确认,于2006年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殷墟遗址的发现到保护,到继续地发掘,展示了它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我们随着导游,怀着凝重的心情,走在殷墟遗址地下博物馆斜向下之甬道上,左方的路边上用文字标明,我们已经进入中华民国时空,再走下去是清、明、元、宋、五代,唐……,一直到东周年代,西周年代。至此有一个特制的门,上面的文字告知,你已随着时光的倒流,溯回到了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殷时代了,这就是殷墟博物馆的地下馆藏。
    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地下博物馆,它是用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现代管理、恒温、恒湿、安全措施一流的馆藏。我欣喜地、专注地、逐一地细细品味着每一件展品,导游不停地讲解着,不时地催促着旅客们往后面展橱移动,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而离开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的甲骨文展橱,甲骨文于一百多年前被清末人发现,举世皆震惊,经考证甲骨文就是商殷历史的切实印记,三千多年前的商殷时代,我们的先人通过甲骨用刀刻下卜辞,记载着卜辞整个过程,里面有求卜者名字,巫师名字,占卜的内容,占卜的结果。这些记载折射出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影像。经考古学家考证,把这段历史基本复原出来,印证了司马迁在二千年前(汉武帝时代)所写的《殷本纪》基本属实,把我中华史载年代溯至三千三百多年前,也证明了先人用六十甲子干支纪年的实用性。
    甲骨文,用龟腹甲、牛头顶骨、牛肩胛骨,都是用利刀刻着清晰的象形文字的,看了这些展品,它静静地陈列在密封的玻璃橱中,里面有简要的文字说明,让人们去细细地品读。确实三千多年的历史是那么漫长,也是那么遥远,以前我们对它还很陌生,今天它正向我们一步步地走来。
    在世界历史上有过三种象形古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楔形文字,这二种古文字早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消失,就只有我国甲骨文能传承和演变下来,演变成今天我们通用之现代汉语。我们汉文化正以其特点和优势继续向前发展着,并向外扩大影响,许多外国人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学习汉文化,这使我们感到无限地自豪与光荣。
    我们又被导游带到青铜器展区,首先抢住我的眼光的是司马戊大鼎,它摆在一个平台上,威武雄壮、端庄厚重、古铜颜色很凝重。它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公斤。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鼎外壳布着精美的阳铭纹饰,以增加其壮观。经测定,它的铜、锡、铅的配比与现代青铜器的配比基本上一致,说明殷人的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现代人的水平。且在那生产力落后,技术设备差,材料来源缺乏的情况下,要铸这么大、重的铸件,其铸造工艺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们可想象,不知道殷代的工匠们须经过多少次失败与教训,还要付出多少生命的代价来换取这铸件的完整成功。
    这司马戊大鼎是一代殷王武丁(武丁在位58年,武力征讨无数次,战功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掌权相当久且稳固。)之儿子祖庚为纪念去世之母亲妣戊(武丁王之元配),特制作司母戊鼎作为陪葬品的。在后来文献中,常提到的商鼎就是高贵与权力的象征,司母戊的意思就是伟大与崇高的母亲戊。还有许许多多精美绝伦的铜铸工艺品,玉制工艺品,真是目不暇接,这些都让我们惊叹先人的聪明与才智。特别要提到的是,看了几个三足圆铜小鼎,每个里面都各盛着一个人头颅骨,面孔朝上,这是被杀之战俘的头颅,砍掉头颅后把它放在锅里煮熟、煮烂。据说商殷之人这种做法习以为常,是报复性的行为,我们现在不便谈论它,它是历史的产物。
    时逢晴天,阳光和煦,太行山之东,洹河之滨,一排排的杨柳枝已吐新绿,随风飘荡。我们正朝着另一个展区走去,一尊英姿飒爽的汉白玉石雕像身披戎装,头戴顶盔,耸立在我们面前,约有三米多高。“她”美艳绝伦,又矫健无比,石像神情高贵,凝视着正前方,迎接着三千多年后我们这批专程造访的人们。我们在汉白玉像前驻足,抬头瞻仰这位在历史记载缺失的伟大的中华女性。1976年这位非凡的女性在地下长眠三千多年后,再一次地走入人们的视野,她名叫“妇好”,是殷代一代名王武丁之宠王妃。这是一位美丽、干练、高大且又武功高强的女性。我们不可能想像到她是一支1万3千多人军队的统帅,在战车上,她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杀戮无数,浑身溅血而征服四方的女子,竟然这样的美艳可爱,可惜她过多地透支了体能,促使她的不幸早逝(约三十多岁去世,死后追认为妣司母辛)。她的死使武丁王极度地伤心与悲痛,他不忍心将她葬到宫外王陵中,而是特别优待葬在王宫内地下,其上面有楼阁盖住,故它历来不曾被人发现盗窃过,保存得非常完整。直至1976年,妇好墓葬才被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这里有一个非常巧合的地方,有趣的是,主持妇好墓发掘的郑振香先生是一位女考古学家,正是这一楸一楸的发掘,一把毛刷轻轻地清扫,导致了两名相隔三千余年的中华女性在此邂逅相遇。
    踏入妇好墓博物馆,妇好墓葬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5.6米、宽4米、深7.5米,投影面积22.4平方米。墓中共殉葬有16人,其中有小孩尸骨,狗尸骨6付。由于妇好生前深得武丁王宠爱的缘故,伴随她的香躯埋入地下的仅青铜器就重达1.6吨,其中司母辛鼎重128公斤,青铜容器200余件,玉器755件,宝石制品47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其中包括二件象征手握兵权的青铜大钺(yuè)。
    参观了妇好墓葬馆,感到商殷时代将活人作为陪葬的习俗是极其残酷的,但那时是一种贯例,只有相当高地位的人才有这种“殊荣”。
    妇好是一位中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统帅,手握重兵,横扫疆场,征讨过羌方、土方、巴方和夷方等一系列部落的战争。三千多年后妇好墓的发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了更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中国妇女的骄傲。中华历史上有过不少女英雄的记述,象南北朝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南宋击鼓退金兵的梁红玉,明末征伐贼寇、进京勤王的四川奇女子秦良玉……妇好辞世三千多年后,殷墟遗址所在地安阳市小屯村自发组织艺术团,演出了歌舞剧《妇好出征》, 对妇好加以艺术解读和润色,让这个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高大起来。
    殷墟的车马墓葬的发掘也很奇特,考古工作者在原地不动,去其上面泥土,再在上面建屋盖,以防风沙、冰、雪、雨浸蚀,让人们随时可自如地参观、研究。那些陪葬之马骨架躺在马车轩辕杆下,也有陪葬的驾车人骨架,陪葬的卫士骨架在展馆外面,它们在土坑里是坐着姿势,手执戈、钺,上面盖着有机玻璃,以供人们参观,他们从开始至今将永远地保护着他的主人墓地。
    参观殷墟遗址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段商殷历史的印记,三千多年的历史很漫长和遥远,我们今天追怀它,欣赏它,思考它,三千年后的人们会怎样地看待我们今天这个文明社会呢?三千年后肯定与今天超然不同,人类社会一定会更加文明昌盛。

 2010年6月16日端午节


上一篇:母亲的民间歌谣
下一篇:鹅为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