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到乡里民兵营听唱革命歌曲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 生 时间:2012-10-26 Tag: 点击: 2

  □郑 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我还处于少年时代,正在读初中阶段。那年代,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几个月看不上一场露天电影,学校开设的音乐课也经常被老师换成政治课,讲的不外是大字报的内容或者有关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家里又没有收音机,连有线广播也没有,简直成了一片文化荒漠。倒是乡里的民兵营成了乡亲们农闲时节经常向往的好去处。那里民兵们几乎每天晚上都聚在一起,高唱革命歌曲(那时候还没有红歌这一说法呢)。遇到不用训练时,民兵们也会在白天聚会唱红歌。到民兵营听唱红歌,成了我少年时代课余时间的必修课。

民兵营营部位于乡里的东北部,共有两个厝手和一个大厅堂,也叫礼堂,比较宽敞。平时这里是民兵们聚会、唱革命歌曲的场所。民兵们绝大多数是陆海空等部队的退伍兵,火红的部队生活把他们锻炼成为纪律严明、作风正派、操练动作规范、能说会唱的农村有用之才。他们回到故乡后,能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和英雄本色。农忙时节,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农闲时节,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焕发的开往乡里树林地带进行军事训练,多次在上级举行的军事训练比赛中获得好名次。乡亲们十分羡慕他们那种气壮山河的豪情气概和勃发英姿,尤其是乡里的未婚姑娘对他们更是青睐。因此,乡里的退伍军人成了她们找对象的首选。

我小的时候就具有艺术天赋,比如能写毛笔字、画画、唱歌等,这些得益于我的父亲。他是乡里学校的老师,我经常跟着父亲去学校,耳濡目染,加上自身的天赋,艺术这东西过早地扎根于我的脑海里。以唱歌为例,那个时候,年纪小小的我就能唱许多首革命歌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到了入学的年龄,报名入学读书,班里屈指可数的音乐课让我如饥似渴,如鱼得水,从中学到了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和唱歌技巧,歌唱艺术逐步得到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仍在轰轰烈烈地高唱革命歌曲和歌颂毛主席的歌曲,浓烈的唱歌热潮同样影响到我们乡里的民兵营。民兵们利用农闲时节或晚饭后这些时段,坐在民兵营的大厅礼堂进行演唱革命歌曲。我就是在这些时段到民兵营里听民兵们唱革命歌曲的。民兵们有时搞合唱,有时搞轮唱,有时搞独唱(一般由歌唱技巧比较好的民兵担任),气氛活跃,场面热闹。他们演唱的革命歌曲有许多曲目,其中有《英雄赞歌》、《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学习雷锋好榜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游击队歌》、《洪湖水,浪打浪》、《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在北京的金山上》、《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等,这些革命歌曲旋律优美、或激越悠扬,或抒情悦耳,百听不厌。由于我对这些革命歌曲印象十分深刻,以致我夜里睡觉时还经常在梦乡里默唱着,是个十足的歌迷哩。

后来不知为什么,乡里的民兵营被解散了,民兵们各自回到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去了。从此之后,我再也听不到民兵们聚在民兵营礼堂一起高唱革命歌曲了。因此,到乡里民兵营听唱革命歌曲,已成了我少年时代的一种美好记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