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潮汕俗谚里的商贸文化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陈创义 时间:2013-06-23 Tag: 点击: 2

□ 陈创义
 
 
    潮谚中有“入山看石,入乡问俗”、“出门问路,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入港随湾”,说明了解民俗的意义。从一些潮谚我们可了解到丰富的潮汕民俗文化,本文旨在探讨一些潮汕俗谚与潮汕商贸文化的关系。

    “工夫大大只度生,生意细细会发家”,这是潮汕人对做生意地位的评价。潮汕人从事商贸有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杨万里来潮汕曾赋《过金沙洋望小海》诗,诗中有“须臾满眼贾胡船,万顷一碧波黏天”句,金沙洋即今牛田洋,船入后溪牛担湾可直抵城根,南面三公里即小海(即龟头海),胡船,外来船只,贾是商贸。大批贾胡船反映宋朝时潮汕滨海的海上交通贸易盛况。到了明朝,潮汕的海上武装贸易盛行。而在清代海禁开放后,潮汕的红头商船来往江浙福建以及南洋群岛诸国贸易,获利甚丰。汕头开埠之后,商贸就更加活跃了,不少人做生意致富了。无论从本土或到外省他国,潮汕人都是从小本生意做起,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讲究信用,不断积累资本,生意越做越大而发家,像这样的例子海内外不胜枚举。而凭手艺干活仅是赚工钱度生,比做生意就差得远了。

    “所出不如所聚”,道出了商贸的作用。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上,往往是农户自己种植与养殖,除了自给自足外,剩余的产品在家里是很难卖出去的,俗谚云“一人不成市,三人凑个墟”,农副产品要拿到墟市交易才行。因之也就有了专业的谷市、糖油豆市、三鸟墟、猪仔墟、牛墟、水果墟……便利农产品出售,人们需要什么东西可到专业墟市买,岂不是“所出不如所聚”么?由于过去以农耕为主,一旦遭灾歉收,没人或少人拿产品到墟市交换,墟因之冷落萧条,于是便有“一农败百商”的俗谚。

   “真商无真本”说的是对资本的巧妙运作。“蚀本生意无人做”是经商的基本原则,不能“会算不会除,粜米换番薯”。“鸡仔啄米碎,啄久便成规(鸡胃)”,讲的是不要看轻小数,要勤于积累,小数目的资金会变成大数目的资本。“画怕照,字怕吊”、“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好货免招,好话免多”,指出经商的货物要以质量求胜,以质量占领市场。

   “秤头是路头”,是说买卖一定要足称,不能短斤缺两。有的卖方说“七野八老实九差不多”,振振有词说短一两是正常的,殊不知顾客心知肚明,你短秤我就不再光顾了,生意的路就断了。反之你若做生意老老实实,童叟无欺,顾客便会频频光顾,这就是“秤头是路头”,讲的是商业道德。“买卖算分(明),相请无论”、“人欲长交,数欲短结”也是商业恪守的信条。

   从事商贸活动一定要守信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讲的是要正当经营,绝不能走私贩私卖假货,或者欺行霸市,牟取非法利益。这点古今皆然,最近各地不是在开展打假、打击商业贿赂、打击欺行霸市么?那些使用不正当手段进行商贸活动者,终自食其果,受到法律制裁。

    “不怕失利,只怕缺德”、“宁可不识钱,不可不识人”,是潮商从事商贸活动的经验结晶。历来潮商注重以诚实信誉广交天下商客,因为“识人”,生意门路会越做越广,越做越大,这些俗语在今天的商贸活动中仍有警示作用。


上一篇:屈原故里随想
下一篇:拾桉树叶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