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建设文化大区”随想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张堡生 时间:2009-05-19 Tag: 点击: 2
  虽然“建设文化大区”是继“建设文化大省”和“建设文化大市”之后提出的,但是,本人认为“建设文化大区”不应是“建设文化大省”和“建设文化大市”之后的步伐,而应是“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文化大市”之先行,是形成“上层建筑”之奠基。试想,没有许多这样的“大区”,哪来“大市”、“大省”?
  站在潮阳这个圈子里,我们只能谈谈如何“建设文化大区”的话题。应该肯定,这是一个正确而美好的举措。我们知道:“没有先进的文化,不可能有发达的社会,也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反过来说,物质文明发展了,必然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建设文化大区”正是今日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物质文明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
  “建设文化大区”令有识之士为之叫好,更让“文化人”抱着希望而雀跃。因为生存“在官商夹缝中”的文人,似乎见到久违了的阳光,找到了“用武之地”。
  潮阳这片不大不小的土地,完全有条件、有实力“建设文化大区”。因为这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家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自从“韩公刺潮,开启儒风”之后,潮阳一直是人文荟萃,代有英才。改革开放以来,因地理环境的优越性,更是信息发达,经济领先。文化、教育、艺术诸行业奇葩朵朵,竞相风流。我们也许可说,潮阳早就是“文化大城”了。
  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渊源外,潮阳还有丰厚的文物景点和旅游资源,我们已有“老八景”,而今还有“大峰”、“观音山”等等一批新开拓的风景区,假若连书院、纪念馆、庵寺、墓园、祠宇、名人宅邸数列入内,足可蔚成大观。我想这些是我们“建设文化大区”现成而有分量的“硬件”。
  潮阳众多的名胜古迹,因它蕴育包涵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一直吸引着揽胜探幽的海内外游客。在此形势下,如何发挥其多功能效益,带动经济的发展,以及为“建设文化大区”产生重要作用,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著名作家冯骥才对此见解说:“对于历史遗物,你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就会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你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它,就会发现它的文化价值;你从审美角度端详它,还会找到它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价值就是财富,历史留下的财富。”
  潮阳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英歌舞”、“剪纸”、“笛套音乐”是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三瑰宝”。此外,许多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贵屿街路棚”、十载一届的“谷饶民间文化节”……都是震动海内外的文艺盛举。
  应该说,我们“建设文化大区”硬软件具备,潮阳人有“徒死”(勤劳)的精神,有“卖命”(拼搏)之勇气。自宋文天祥入潮后,便播下了“正气”的种子,更点燃了潮阳人民爱国爱乡的激昂之情,留下足以启迪后人的弥珍足迹。
  潮人素来“好脸”(爱面子),只要能光宗耀祖或有益于民众的事,都争相出头,海内外潮人捐巨资助教育之例不胜枚举。我想,“建设文化大区”的做法如能得民心,则事半功倍,说难又不难也。
  本来,我想写一篇“建设文化大区,大有可为”之类的论文,从历史渊源、地理人文环境诸方面来详述。我相信借助资料,旁征博引必能将文章写得洋洋洒洒。但仔细想一想,每一地区,每一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都有自己值得“夸耀三天”的自然资源和祖宗遗留的财富。然而,凡大事之成与否,首于决策者。如果靠几个文人的几篇文章,或挂上几条口号式的“布联标语”,势必无济于事而又“浪费表情”了。
  “建设文化大区”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不能过分乐观地徜徉在历史的光环中“一路唱来一路歌”。最主要是决策者要下大决心,要敢于投入人力和财力,常抓不懈。就像私家企业的作风一样,决定了的事就要做,要做还必须做好,不然就亏本。
  “建设文化大区”,我们不希望“政府竭力动员,企业慷慨解囊”之后,随便搞几处“文化景点”接受上级检查。这种做法无异于买件像样的衣服,将“乞丐包装成公子模样”,可永远也无法“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该如何“建设文化大区”?这问题应该让“专业人士”去“忧天下之忧”。如果让文人们都把话说尽了,岂不是“鸠占鹊巢”,让“专业人士”无法作“重要指示”了。
  我的想法是合乎民众的,说法或许偏激了些,都写出来就不好“登大雅之堂”了。但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曾提倡过诸如“树立潮阳新形象”或“打造潮阳品牌”等高雅堂皇的口号。如果做得好,不就是在“建设文化大区”么?但效果如何呢?……
  话说回来,有觉悟的人都希望社会在进步。身为有血性的潮阳人,当应抛开令人抑郁的不良社会现象,乘着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劲风,放眼于“建设文化大区”的美好未来,为潮阳的繁荣昌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