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是潮阳男性广场情绪舞蹈,1996年11月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近期又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我们从英歌舞形成发展过程可看到潮阳文化的兼容与创新,体现着“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
英歌舞起源于傩舞与劳动生活,开始仅是双手执短棒(槌)互相扣击。随着闽文化西渐,明朝万历年间,潮阳西胪尖山乡林姓前来创寨时,自福建带来了莆田花鼓且有歌词,以之溶入英歌舞,以后诸如南山英歌队员一半执槌,一半执小鼓,便是对外来艺术的兼容,因而在一些地方至今称扣英歌为唱英歌。
英歌舞发展过程也吸收兼容了潮汕其他文艺样式以至体育的东西,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伴奏的锣鼓配备以及鼓点,从英歌后棚的潮剧折子戏片断选用,强化了地方韵味。像有的英歌队对打套式是吸收融化南拳招式而成,使英歌舞更威武雄壮。而采取体操、队形的编排,使英歌舞更有魅力且更受观众的欢迎。
英歌舞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时代前进而自强不息,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双手扣击槌是基本点,代代传承下来。但开始仅是以三下槌为一组的慢板,以后又发展一组槌法有五、七至十一下的中板、快板英歌,节奏加快了,打法与图形也丰富起来了。在人员组成上既有成年男子英歌,也有女英歌、少儿英歌、老人英歌。既在道路广场表演,也走上舞台献艺。手执双槌长短轻重也因队员特点改进配置,上舞台的英歌槌有的还涂上闪光材料,舞动起来绚烂多彩。演出也从原来的游神赛会、驱邪纳吉到参加庆典,从本土到外地以至赴港上京,多次在省及全国比赛中获得了殊荣。
综上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潮阳民间文化艺术,只有跟着时代步伐,“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兼容其它与外来艺术,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才会受群众欢迎,打造出我们的品牌!(陈创义)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