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浅谈潮阳笛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东信 时间:2009-07-05 Tag: 点击: 2

  潮阳笛套音乐与英歌舞、剪纸自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传承和发展潮阳笛套音乐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有一批民间艺人在不懈地努力着。
  然而,“传承和发展潮阳笛套音乐”这个口号,谁都能呼,但真正做起来,并非容易。我们认为要做好此项工作,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就是说,要传承和发展潮阳笛套音乐,必须在深入潮阳笛套音乐的基础上,再走出潮阳笛套音乐,变封闭式的研究为开放式的研究,才能达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还要使大家懂得:作曲家的谱曲不是艺术的全部,它必须经过演奏家的第二次创作,才能臻于艺术的完美。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对传统的东西,如果只有继承没有发展,这种继承是肤浅的,没有创新就不能弘扬传统文化,只有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传统的优势,并在传承和发展中创造新的传统。要知道,昨天的优秀艺术是今天的传统,而今天的优秀艺术又是明天的传统。传统像一条河,不能隔断。
  关于潮阳笛套音乐,尽管对其如何传入的说法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来自中原宫廷音乐。她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潜移默化,已逐渐形成别具风格的潮阳色彩。其特点是在宫廷音乐的基础上注入潮阳民间音乐语言,这是潮阳笛套音乐得名原因之一。另者,在曲调、曲式、旋律和演奏形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使人听后觉得很有潮阳味,这种味是经过演变、俗化产生的。
  潮阳笛套音乐是潮州音乐中一个组成部分。她同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生命力,足能发展成为高品位的地方音乐文化。潮阳笛套音乐的发祥地是棉城,但旧时大潮阳的海门、井都、达濠等地方也有。在长期演变、俗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融入潮州弦乐。潮州大锣鼓、广东汉乐、梵调、小调等乐类的成份,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其道路越走越活,越走越宽,越与时代接轨,越与生活贴近。
  2005年12月,潮阳东信文艺协会笛套音乐演奏团赴广东省参加首届民企文艺汇演,由艺术指导郑相明整理、改编、的《红棉吐艳》和《莲花峰赞》两首曲目能以总分第一荣获金奖,打造粤东企业文化品牌之首,正证实了这路子走对了。
  更值一提的是今年5月21晚,在东信文艺协会音乐厅举办的“岭海潮韵•东信之夜”潮阳笛套音乐、潮剧名家名曲欣赏会上,东信文艺协会又推出了郑相明先生创作的《颂大峰》和整理、编配的古乐《雁儿落》、《四灯楼》,这次演奏以崭新的面貌,向行家们和观众们亮相,博得一致好评和媒体高度关注。
  这次行动,我们突出一保三新。就是说,在保种的基础上,力求曲调出新,乐器纳新,队伍更新。我们认为,对传统的东西,好的一定要保护,不足的东西一定要改进,而在保护的前提下,一定要发展创新。比喻说,在曲调处理上,我们排除了大齐奏的陈旧手法,融入适当的配器手法。在节奏处理上,力求灵活多变。在乐器运用上,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指导思想。低音部分,增加革胡、大提琴、倍大;弹拨乐部分,增加了大阮、中阮、柳琴、扬琴;拉弦乐部分,增加了二胡、低音椰胡、低胡;吹管乐部分,增加了唢呐、葫芦丝(这两样乐器只作色彩音乐使用),去掉原始管子(俗称哭吡,因它的音色和音域不适应目前乐队的需要),启用了由郑相明改革研制的新型潮管子(它音色美、音域比原始的哭吡增加一倍以上,还可以独奏);打击乐部分,去掉原始的五音锣(它只能奏12356五个音),启用了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最大型宫廷铸造乐器编钟(其音色美、音域有三个八度,可独奏);再者,在司鼓和大笛领奏的技法上,也突破了原来的旧圈圈。
  这次盛会,演奏队伍年轻化也是一大亮点,让人看到了潮阳笛套音乐的未来和希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要真正做好潮阳笛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工作,确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挖掘、整理、创新、编制一套具有时代气息和代表性的潮阳笛套音乐曲目,并录制发行。同时培养造就一支较有素质、年轻化的演奏队伍,这是传承和发展潮阳笛套音乐最具体的行动。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的目标是:让潮阳笛套音乐这朵南国之花开得更红更艳,走出家门,跨出国门,迈向世界!(东信)

 

 

“岭海潮韵·东信之夜”东信文艺协会笛套音乐团演奏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