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自然脱俗 森然大气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胡华丁 时间:2011-08-10 Tag: 点击: 2
——读黄逸宾《山居清趣》
胡华丁
    《山居清趣》是黄逸宾先生的积墨佳作。笔者初读,为之震撼,觉得此作有三个气:一是大气。是作信笔拈写,挥洒自如,自成一体,毫无雕琢痕迹。二是逸气。整幅作品充满了清幽的氛围,凸显一派静虚的境界。三是书卷气。是作心之所游,性情作画,有诗意美,有学术性,具有文人画的明显风格。
    读着这幅画,给人以自然脱俗,大气森然,不同凡响的印象。它把人带进草木繁茂,氤氲苍浑,万籁俱寂,空气清新,远离喧嚣的无尘世界,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洗礼。
    逸宾先生是作所以达到气韵生动、超然逸格的最高境界,自然是通过中国画的各种绘画元素来实现的。
    构图,乃画之大要。是作取障式构图。画面上留天,下有地,中间是主景。这种构图,压缩层次,扩大了中间层在构图的地位,其豁口成为画眼,乃画家点题观者畅神之所在。这种构图,画得比较满。它不像“众星拱月”那样,重心比较明确,容易失诸平板闭塞。但作者善于通过对比的方法来造气势,构筑自己的绘画天地。如作品中左的山径和右的流泉,有静有动;远山的虚和近坡的实,左边的重和右边的轻,形成反差,凸显张力。整个画面,层层积墨,却以流泉、山径、树丛留白,黑白相间,既整体又板块分隔,既苍浑又气畅,营造天人合一、阳阴相济的中和境界,生成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石,精神所在。笔墨的变化,不仅是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也是中国画的内在精神。中国画和笔墨须臾不能相离。中国画离开了笔墨所营造的肌理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逸宾先生以笔墨见长。谢赫主张“骨法用笔”,逸宾多有变化。《山居清趣》这幅作品,或画树干,或披山川,多以中锋用笔,纵横交错,痛快流畅,笔笔见力,气势不凡。
    《山居清趣》正是通过层层积染所产生的深浅浓淡和自然肌理,交织成功苍翠清幽的江南山水。
    这幅画,从其构图和笔墨中,有几个值得重视的特征:
    一是整体性好,归纳性强,全局观明显。整幅作品气机流转,起伏多变,浑然一体,神韵天成。天地山水树木房舍,各得其所;三处房舍,互为犄角。虽形貌略同,却有明朗、遮掩、模糊之别,同中有异,不失变化;为了体现概括性,画面的元素能省则省,极其简洁,甚至连个人物都不画,以免因小失大,分散注意力。是作作为无中心构图,却能通过画面那些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元素,共同营造一种统一的效果。中国画内在的生命力,靠流转于画面的气脉来维持和表现。是作浓重而不闭塞,通气而不漏气(譬如茫茫远山、近处坡地以至木桥都起着扼守气场的作用)。整幅作品的气是流转的、舒展的、有节奏的、沉着的,一以贯之的。一扫时下一些作品局促、造作、散漫之病,而得和谐之趣。
    二是“线”意识强,尤善长线。线造型本是中国书画的关键所在。是作以线为基本肌理。那山峦林泉以至房舍桥路,都以不同质的线来界定,粗线有力,细线锐利,垂直线庄重,水平线安宁,斜线体现速度,曲线有柔美之感。一般讲,作图拉长线容易平板,逸宾先生却能化腐朽为神奇。他大笔长线作图,抒发胸中逸气,表现出非凡的功力。长线,成了他笔下纵横驰骋的艺术交响乐。
    三是崇尚“意象”,突出“心画”。中国画向有“意象”重于“物象”的传统。是作并不为具象所拘泥,而是立足于意,迁思于心。是作中那些树干,概括到直直杈杈,却有一派天真才拙趣。逸宾先生以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哲学意味,音像情趣,调遣笔墨,另有一番风流。“意象”说使他摆脱了自然摹写,摆脱了形的束缚,大大激发了想象力,获得超乎寻常的自由度。
    生命是短暂的。要让生命长久留存,唯一的可能只有让它以某种形式物化。先哲以思想的光辉物化为学说,佛家以舍利子为化身,工匠以手工为遗留,艺术家以作品为生存,都是生命物化的延续。逸宾先生离开我们虽然九个年头了,但他存世的许多珍贵书画作品,依然体现着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焕发着艺术的光辉。这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