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故乡是井都》一书即将付梓之际,有必要说几句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在报社担任新闻采编工作期间结识了新闻前辈、时任新华社综述评论室主任、高级编辑、同乡姚达添先生,我向他提出了拟编著一本写有关故乡井都的书的想法。我的想法得到他的大力支持,说是一件好事。随后,我便开始构思、筹划此项工作。当我将这一消息告知本土及在外工作的乡亲时,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特别是姚达添先生,他经常过问此事,还给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这对我编著此书鼓舞很大。但我真正开始着手筹划此书的工作是在2011年国庆节之后。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基本完成了此书的编著工作。
《故乡是井都》的书名是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文杰教授帮我敲定的,在此深表谢意!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驱使我编著这本书。
首先,我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编著出版此书,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开始有过此念头。
二十多年前,我走上了文学创作及新闻采访之路。由于我比较系统地钻研了中文专业、文学创作以及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为我今后的文学创作及新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想,故乡井都建置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涌现了许多的朝廷命官、科举人才。1977年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年份,那一年,我国恢复了中断十七年的高考招生制度,故乡的莘莘学子得知这一天大喜讯,无不欣喜若狂,欢呼雀跃。从此,故乡井都先后出了多位大学生,其中有少部分人后来成为硕士和博士,这为那片古老而贫瘠的故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积淀了八九百年历史的故乡井都,有许多人和事以及民情风俗值得一写,也到了该好好发掘、积极采写的时候了。基于这样的考虑,二十多年前我便开始认识故乡、关注故乡、采写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创作、采写与故乡有关的文学作品、新闻稿件达到上百篇,先后发表于各级报刊。其中有一些作品还获得了各级的奖励。
其次,我熟悉那些人和事。我本人喜爱历史,尤其喜爱本地历史。二十多年前,我在井都镇文化站担任镇志的主编,经常到各乡村走访、搜集资料,还经常翻阅各种志书、史册,特别留意与故乡井都有关的人和事,将其摘录保存。在工作过程中,那些人和事就像放电影一样不时在我的脑海浮现。此外,1977年7月恢复高考之后考上大学的那些人,不少是我的同学、同乡、朋友甚至是同事。有的虽然不是我的同学和朋友,但至少也是我的同学、朋友的同学或者朋友。这些人的人生经历我都比较熟悉。写熟悉的人和事一向是我的写作准则和写作态度。
再者,将故乡的历史和文化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现在故乡的孩子们绝大多数不了解故乡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今后我们的子子孙孙更有可能对故乡的历史感到越来越陌生。因此,我认为及早编著出版《故乡是井都》一书尤为迫切。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井都的子孙后代认识、了解故乡的人文历史、文物古迹、民情风俗、故事传说、诗联歌谣等乡土文化将起到有益的帮助。
我深深地懂得,编著乡土读物难度特别大,它比写一本小说或者一本散文集不知要多付出多少倍的精力。
究其原因至少有三个:其一,文稿涉及的时间跨度长,从宋代写到现当代,时间长达八、九百年,年代已经比较久远;其二,涉及部分古代历史人物的资料严重缺乏。那些古人的生平事迹,档案馆里现有的县志、府志中均没有记载,他们的原始资料严重缺乏;其三,少部分现当代人的资料也搜集不全。这些人有的长期在外地生活、工作,直到去世,一时无法取得联系,也有个别人对入编此书予以婉拒。因此,编著此书难免受到制约。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比较仓促,该书出现遗漏在所难免,这有待于今后再版时予以增补添加。
2012年10月1日
(郑生的诗文集《故乡是井都》已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