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四道堂”及其碑刻的由来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2-07-10 Tag: 点击: 2

际云

    潮阳有两座带“四”字且较有影响的祠堂,一座是棉城的萧氏“四序堂”,另一座是金浦的郑氏“四道堂”。其中“四序”涵泳着与天地同德,与日月同光,与君子同仁,与四时同序之意蕴。而“四道”则指古代郑子产、程颢、朱熹、郑之侨四位名贤。
    这里要纪述的,主要是“四道堂”。为何一处乡野之地,居然有一座起名不同凡响的祠堂呢?这要从郑之侨淡起。
    郑之侨,字茂云,号东里,俗称“道爷”。潮阳金浦人,少时聪颖,因敬仰春秋末期郑国最负盛名的政治家郑侨(字子产),故名之侨。他三十一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历任知县、知州、太守、安襄陨兵备道等职。“道爷”在任期间,致力于整饬治安、教化乡民、发展农业生产,利国利民,政绩均为世人所共睹,多次受朝廷封赠,成为一代名吏。清乾隆年间名仕陈文恭、尹文端赞之为“治行第一”。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道爷”仙逝,其后人为纪念及赞美其功绩,便建堂奉祀他,并将其与春秋政治家郑子产、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和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并列,称纪念堂为“四道堂”。
    其时,已告老回乡的“道爷”门生刘世宁(曾任惠潮嘉兵备道),应“道爷”裔孙之请求,还特地为“道爷”撰写“墓志铭”。“墓志铭”为石刻,一式两屏,一屏立于“道爷”墓前,一屏嵌于“四道堂”龙畔墙壁上。字里行间,记载着道爷的生平,高度赞扬了道爷为官之清廉,从政之勤勉,育才之专注,恤民之周到等高尚品质。
    原来,“道爷”在铅山县任职时,刘世宁因其父是理发匠(清时称理发匠为“贱民”),而被拒绝参与乡试,“道爷”怜其家境寒微,观其品行端正,识其资质聪慧,遂极力为之举荐,准其赴考。后中秀才、举人、进士,成为朝廷重臣。
    建“四道堂”时,刘世宁还亲笔为之题写“郑氏宗祠”、“学绍康成”的内外门匾。其中内匾中的“康成”,是指郑康成,即郑玄。
    郑玄为东汉人,当过农官,其人性恬静,不愿做官,曾教授于长学山,学徒数百人。“学绍康成”意为赞美郑之侨效法和继承郑玄的精神,不慕虚名,致志农事,心系百姓温饱。
    纵观“道爷”一生,他崇文重教,推行“富民”政策,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整饬社会治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还把一生从学、从农、从官之所得,不断总结,撰写成书,官府广为发行,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道爷”遗作主要有《六经图》上、中、下三册;濂溪书院兴学篇、濂溪书院劝学篇、鹅湖书院讲学会篇;农桑易知录;四礼初稿、四礼翼等四大类共九册。可以说,这些著作是“道爷”一生政绩的体现,经验之总结,处世的精髓,为官之指南。如“农桑易知录”一书,主要是教会农民如何深耕细作,掌握不同农作物的耕作技术,提高产量;讲学篇主要针对四书五经、儒学等科考知识、应考常识等。从“道爷”的政绩及著作,我们不难看出,用“学绍康成”赞美郑之侨是名副其实的。
    从“四序堂”到“四道堂”,我们窥视到了潮阳宗族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

 

郑之侨著作

 

刘世宁撰写的”“墓志铭”

 

维修中的四道堂

 

刘世宁撰题的内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