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故园风物牵入梦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金理胜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作为谷饶人来说,大概有不少人不会忘记,1990年张大刚先生仙逝时,当地的乡政,中、小学校之校长、师生,亲朋戚友数百人参加其追悼会,那隆重的场面,的确令人唏嘘不已。从中足见先生之为人,实系有让人敬仰之处。
  张大刚,乳名弼,书名明直,族号伯健,讳劲夫。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于潮阳赤寮(今谷饶镇)一个殷商家庭,本属公子少爷,奈何好景不长,在他11岁时候,父亲就已谢世,从此,其家景如江河日下。也许是磨难的孩子早当家,少年的张大刚,除了十分勤快地帮助母亲理家务、下田干农活外,读书也非常勤奋,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1921年,他于六都学校高小毕业。1927年,于潮阳县立东山中学毕业。毕业后,被潮阳南英小学荣聘为校长。1929年,赴柬埔寨谋生;1931年回家,许多人仰其才华,先后聘其任教于赤寮维新小学、深洋聚奎小学,又先后聘其任铜盂雄溪小学、贵屿湄光小学校长。1946年8月至1950年,被当地乡政推选为创大中学筹建委员会委员、校董会常务理董事。1956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广东省制糖技术工业学校、制糖工业公司、广播器材厂、广播电视服务公司等机关任文秘等职。
  张大刚先生一生艰辛坎坷,经历丰富,不管身处何环境、地位,总是恪守本分,严于律己,忠直刚正(从他所取的名和字也可见他刚正不阿的影子),以廉为荣,默默地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他在广州工作期间,尽管其政治生涯受到动荡,但他仍情牵故园风物,想为家乡的文史采编做些有益的事情。他说:“有了地方史资料,犹国之有史也。所以记其地方风土文物及所有也。有之则能考古证今,了然在目,洞悉不遗。无则山河形势之变革,政治经济之演进,物产之兴耗,社俗之损益,民生之建设,世代之盛衰,日殊月异,而岁不同者,孰能指教?没有记载,世远史忘,无所依据,后人纵乐从事纂编,安能凭虚拟议乎?”于是,从1981年始,他不顾古稀之龄,为了采编地方风物史料,仍不辞劳苦,从羊城返梓数十次,邀乡贤、请族老,促膝交谈,广征博采,从人文地理、政治文化、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交通运输、兴学育才、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以及张氏创大始祖卜居赤寮肇基、子孙繁衍等方面,精心搜集,倾注了十年的心血,终于汇编成一册10多万字的《赤寮见闻录》。
  《赤寮见闻录》内容翔实,文笔古朴,语言简练,见解独特。1989年,该书成稿时,其在广东省委党校任教的长子张文渊先生曾送交汕头市文史部门审阅,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由于诸多原因,该书未能付梓,直至2002年初,在其四子张应浩先生的努力及有关部门、同志的帮助支持下,才由汕头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为该书封面题签的是原汕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潮汕知名老作家王杏元,其他还有潮汕历史文化中心名誉理事长刘峰,汕头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陈汉初,原潮阳市委书记陈锡镇,潮汕著名学者孙淑彦,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俊聪,《香港书画报》总编辑范淳奇等也为该书题辞,从而益添其分量及风采。出版后,《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潮阳报》等报刊还先后作报道,因而在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因张大刚先生赋性聪颖,除文章外,其书法、篆刻也颇有造诣,是故《赤寮见闻录》出版时,还收入他部分书法、篆刻作品,这进一步丰富了该书的内涵。(金理胜)

 

张大刚生活照 张彦建供稿